来自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数据资料:我国蟾蜍地区分布体长和生物学特性简介

为了帮助养殖蟾蜍采集蟾衣爱好者更好的了解蟾蜍、保护蟾蜍、养殖蟾蜍,利用蟾蜍,应各地养殖蟾蜍专业人士要求,海宁市龙头阁两栖爬行动物研究现根据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关于我国常见蟾蜍品种分布、体长、和生物学特性等部分内容,摘编介绍给大家。来自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数据资料:我国蟾蜍品种地区分布、体长和生物学特性简介。内容详见《中国两栖动物图鉴》一书,费梁老师执行主编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发行,海宁市龙头阁两栖爬行动物研究所摘编发布,江浙蟾衣网,所长蒋张林




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我国常见蟾蜍品种分布、体长、和生物学特性简介,内容详见《中国两栖动物图鉴》一书,费梁老师执行主编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发行,海宁市龙头阁两栖爬行动物研究所摘编发布,蟾蜍蟾衣信息网,所长蒋张林


品种介绍:


哀牢蟾蜍Bufo ailaoanus Kou   Ailao Toad

体小,雄蟾体长40毫米,雌蟾53毫米左右。头部右。头部无骨质脊棱;无鼓膜,无耳柱骨。耳后腺长度之比为2:1。体背面密布疣粒,其间杂以瘰粒;疣粒上具白色角质颗粒。后肢甚短,胫跗关节仅达腋部或腋后,趾下无关节下瘤、趾间约具1/3蹼,无跗褶。背面黄棕色,无深色花斑;腹后部无深色斑块。雄性第一、二指具棕黄色角质颗粒,无声囊。卵径2.5毫米~3.0毫米,动物极黑色。生活在海拔2600米左右的竹林内或阔叶乔木林下流溪中。产卵期可能始于8月中旬或下旬。分布于云南(双柏)。


缅甸蟾蜍Bufo burmanus Anderson   Bur-man Toad

雄蟾体长63.8毫米,雌蟾76.7毫米左右。头部无骨质脊棱,无鼓膜。背面满布大小瘰

疣,分布均匀,其上有棕色角刺。后肢较短,胫跗关节前达肩部或肩前;趾关节下瘤较显,趾间蹼较发达,第一、二、三趾外侧及第五趾内侧蹼达趾端;第四趾约具2/3蹼,两侧蹼之凹陷与第二关节下瘤相平齐,跗褶明显。背面棕黑色或棕色,有或无浅色细脊线;腹面土黄有深灰色云斑。雄性一、二指背面有棕黑色婚刺;无声囊。生活在海拔1800米~1950米的山区大溪及河岸附近。2~3月成蟾栖于溪河内缓流处石下,6~7月营陆栖生活,也栖息在房舍附近。分布于云南(泸水、哀牢山)。


隐耳蟾蜍Bufo cryptotympanicus Liu and Hu   Earless Toad

成体体长68毫米左右。头部无无骨质脊棱,无鼓膜。背面皮肤略粗糙,其上瘰疣少,

稀疏而圆;头部疣小;体侧有4~5枚瘰粒,均有黑刺,指间微蹼;后肢短,胫跗关节前达肩部;趾间蹼不发达第一、二、三趾外侧及第五趾内侧具1/3蹼,第四趾约具1/5蹼背面灰褐或灰黄色,有1条细脊纹,体侧有1条黑褐纹;胸腹部有黑云斑。雄性内侧3指背面有婚刺;无声囊,见于广西龙胜花坪海拔870米左右的山区路旁。分布于广西(龙胜)、云南(绿春?)。

史氏蝓蜍Bufo stejnegeri Schmidt   Stej-neger's Toad

雄蟾体长55毫米,雌蟾59毫米左右。吻较宽,吻端圆钝,吻棱明显;颊部略凹陷;无鼓膜。前肢细长,第一、二指几等长,后肢较短,胫跗关节前达肩后,左右跟部不相遇,足比胫长,趾略扁。皮肤粗糙,背面、腹侧及四肢均密布小锥状疣;头及上眼脸散有小疣粒;两眼后各有1行小圆瘰粒,排于耳后腺内侧,呈倒“八”字形,肩部背面小圆瘰粒排成“八”字形。背部及后肢背面亦散有小圆瘰粒,腹面被有扁平小疣。耳后腺几呈圆形,前端略尖,长与宽之比为5∶4。体背面灰褐或棕褐色,自吻端达泄殖肛孔前有1较细的浅色脊纹;肩背两侧各有1较细的浅色斑。雄性第一、二指有婚垫,无声囊。蝌蚪30~31期时,全长18毫米~20毫米,头体长6毫米~7毫米;背面棕褐色;尾末端钝圆;唇齿式为:1-1/,仅两口角有唇乳突。生活在海拔200米~700米的山区河流附近的杂草及灌丛中,多栖于石下。白天隐蔽,夜间出外觅食,夜间7~11时或雨天外出活动,善爬行。每年9月末入蛰,在水底越冬;3月末、4月初开始出蛰,并抱对产卵,每只雌蟾产卵700~960粒,排列在胶质卵带内。以昆虫等小动物为食,喜吃蚯蚓,分布于辽宁(丹东、宽甸、庄河、本溪、抚顺)。


隆枕蝓蜍Bufo cyphosus Ye Projective-oc-ciputed Toad

雄蟾体长74毫米,雌蟾85毫米左右。头部两眼间有向内弯曲呈“()”的弧形骨质棱,棱窄上有黑疣,鼓膜小而明显,枕部隆起。皮肤粗糙满布大小圆形锥状瘰疣,耳后腺大略呈三角形,始自上眼睑后方。后肢短,胫跗关节前达肩部;无跗褶;第一二三趾外侧及第五趾内侧具1/3蹼,第四趾具微蹼。背面黄褐、灰褐或黑褐色,有浅色细脊纹,雄蟾无斑纹,雌蟾背正中向两侧有几条斜行棕黑纹、雄性内侧3指具婚刺,无声囊。7月间成蟾栖于海拔1400米~1500米左右的田间及杂草丛中。傍晚有的在路边爬行;幼蟾见于树林里腐叶中。5月中旬曾见该蟾在云南贡山巴坡产卵。分布于西藏(察隅、墨脱)、云南(贡山)。


头盔蝓蜍Bufo galeatus Guenther Bony-headed Toad

雄蟾体长488毫米雌蟾60.2毫米。吻端平切,鼻孔近吻端、颊部垂直;眼与耳后腺之间有骨质隆起,两眼间有不明显的“()”形骨质棱、鼓膜显著,长椭圆形。头顶平而无疣;体背面散有大、小刺疣、雄性者密集;口角向后至体侧和四肢背腹面白色锥状刺疣特别显著。后肢短,胫跗关节前达肩部、趾侧缘膜窄,趾基部蹼晏,无跗褶。雄性内侧2指具婚刺,具单咽下内声囊。头背面深棕色,体背及四肢背面浅棕或棕色;具深棕色花斑,上唇缘及四肢背面深棕色横斑甚明显;体侧和体腹面蓝灰色、具灰色云斑,体侧有1条深酱色纵带。仅见于海南岛350米~900米常绿阔叶林区内。幼蟾白天在林间小路上爬行。分布于海南(吊

罗山、尖峰岭)。


喜山蟾蜍Bufo himalayanus Guenther Hi-malaya Toad

雄蟾体长88毫米,雌蟾96毫米左右。头顶深陷,骨质棱宽,从吻端到上眼睑内缘与眼后耳后腺相接;鼓膜小或不甚显。背面满布大小瘰疣,耳后腺大而隆起并紧接眼后。后肢短,胫跗关节前达肩部;趾侧缘膜明显,趾间半蹼。背面灰黄色或灰褐色;腹面肉黄色有浅灰斑;雌性瘰疣上缀有土红色斑纹。雄性皮肤较光滑,内侧3指具婚刺,无声囊。卵径15毫米,黑色。蝌蚪全长26毫米,头体长11毫米;体黑色;唇齿式为11-1/;唇乳突仅两口角有之。成蟾见于海拔1680米左右的山区白天栖于泉水边石下。在吉隆海拔2800米处见有蝌蚪。分布于西藏(聂拉木、吉隆)。


黑眶蝓蜍Bufo melanostictus Schneider Black-spectacled Toad

雄蟾体长76毫米,雄蟾106毫米。头宽大于头长,头部两侧有黑色骨质棱,由吻端沿吻棱经上眼睑内侧直到眼后角及鼓膜上方;鼓膜大面明显,呈椭圆形。皮肤粗糙,全身除头顶外满布瘰粒或疣粒,背部多瘰粒,腹部密布小疣粒,四肢上疣粒较小,疣粒上有黑棕色角质

刺;耳后腺大,长椭圆形,不紧接眼后。成蟾体背面黑褐或黄褐色,腹部乳黄色。雄性第一、二指基部有黑色婚垫;具单咽下内声囊。卵径1.3毫米~1.5毫米,动物极黑色,植物极黄棕色。蝌蚪全长21毫米,头体长9毫米左右;体黑色,尾鳍色浅,体尾有细纹;唇齿式为1:1-1/Ⅲ;仅两口角有唇乳突。多生活于海拔数十米至1700米的地区。常活动在草丛、石堆、耕地、水塘边及住宅附近,夜晚出来觅食,行动缓慢,匍匐爬行。鸣声似小鸭叫。产卵季节因地而异,在广州2月中旬;在海南岛11月;云南4月。多以蚯蚓、软体动物、甲壳类、多足类以及各种昆虫,如蜚蠊、白蚁、蜂等为食,有时在胃中也发现有谷粒和草叶。分布于宁夏、四川、云南、贵州、浙江、江西、湖南、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海南、香港。


盘谷蟾蜍Bufo bankorensis Barbour   BankorToad

雄蟾体长60毫米~100毫米,雌蟾36.5毫米~104(745)毫米,大者体长可达130毫米。头长大于头宽;鼓膜很小,约为眼径的1/3,部分被皮肤遮盖;耳后腺肾形,隆起显著。体背及四肢背面瘰疣大小一致,胫部无大瘰粒;上眼睑、耳后腺及整个腹面均具小刺疣。后肢短,约为体长的1.5倍,胫跗关节前达耳后腺中部或前缘;趾间半蹼或小于半蹼,第五趾内侧蹼不达趾端;关节下瘤单枚或2枚。背面颜色变异大,一般为红褐色、黄褐色、褐色、暗褐色或绿褐色,上面有大黑斑、云斑或橙红色斑点,也有无斑者;多数个体耳后腺侧下方有1条黑色纵带,有的个体不显;腹面色浅有小黑斑。蝌蚪全长36毫米时,头体长13.3毫米左右;体和尾肌黑褐色,尾浅灰色;唇齿式为I:1-1/;唇乳突仅两口角有之。广泛分布在台湾低中海拔的山区。栖于田边、菜园、溪边、路旁及林区边缘的石下或土洞内。多在夜间活动,尤其是雨后或潮湿的夜晚大量出外觅食或求偶。成体行动迟缓。分布于台湾。


中华蟾蜍华西亚种Bufo gargarizans an-drewsi Schmidt West China Toad

雄蟾体 长73.2毫米,雌蟾100毫米左右。头宽大于头长,吻端圆而高,吻棱明显;鼻间距与眼间距几乎相等;鼓膜不显著,椭圆形。皮肤粗糙,头上有小疣粒,体及后肢背面瘰疣少而稀疏;耳后腺大,长卵圆形,一般都是前宽后窄;体侧与腹面满布小疣粒,跗褶显著。雄性体背橄榄绿色或泥绿色,上面有不显著的黑斑点,体侧为浅棕色,上面有黑色及土红色斑点;雌性一般色较浅,背部黑色斑点较显著腹面奶黄色,散有不规则的黑色斑块,股基部颜色较深,指与趾端为黑色或深土红色。雄性前肢粗壮,内侧3指基部有黑色婚垫,无声囊。卵径2毫

米,动物极黑色,植物极棕色。蝌蚪全长24毫米,头体长10毫米左右;体尾黑色;唇齿式为I/Ⅱ;仅两口角有唇乳突;尾末端圆。多栖息在海拔750拔750米~2700米的草丛间或石下。产卵季节一般为3~5月;卵产于山溪流水坑内或大河边回水处;卵在胶质卵带内多排成双行。蝌蚪多以矽藻为食,成体多以昆虫为食。分布于陕西(南部)、甘肃(南部)、四川、云南、贵州、湖北(西部)、广西、广东(连县)。

中华蟾蜍指名亚种Bufo gargarizans gar-garizans Cantor   Zhoushan Toad

雄蟾体长95毫米,雌蟾105毫米左右。头宽大于头长,吻棱明显;鼻间距小于眼间距;上眼睑无显著的疣;鼓膜显著,近圆形。皮肤粗糙,背部布满大小不等的圆形瘰粒,仅头部平滑,耳后腺大呈长圆形;腹部满布疣粒,胫部瘰粒大,一般无跗褶。雄性背面墨背面墨绿色或褐绿色,雌性背面色浅,呈土褐色;腹面乳黄色与棕色或黑色形成花斑,一般无土红色斑纹。雄性内侧3指基部有黑色婚垫,无声囊。卵径1.5毫米左右,动物极黑色,植物极棕色。蝌蚪全长30毫米,头体长12毫米左右;体和尾肌色黑,尾鳍弱而薄,色浅,尾末端钝尖;唇齿式为I:1-1/m;

仅两口角有唇乳突。生活在不同海拔区的多种生境中。除冬眠和繁殖期在水中生活外,一般多在陆地草丛、林下、居民点周围或沟边、山坡的石下或土穴、石洞等潮湿地方栖息。黄昏时出来捕食,其食性较广。蝌蚪以植物性食物为主,也食肉类及动物的尸体;幼蟾以小虫子为食;成蟾主要捕食蝗蝗虫、蝼蛄、象鼻虫、棉铃虫、地老虎、金龟子、蝶类幼虫、蚁类、蜗牛、瓢虫、蜂、蚯蚓等。成蟾在东北于3~4月产卵,在四川于1~2月产卵,卵多呈双行

(有的呈4行),排列于管状胶质卵带内,卵带缠绕在水草上,产卵2000~8000粒。成体在9~10月、幼体在10~11月进入水中或松软的泥沙中越冬。除宁夏、新疆、西藏、青海、云南、海南外,其余各省、区均有分布。


中华蟾蜍岷山亚种Bufo gargarizans min-shanicus Stejneger   Minshan Toad

雄性体长67毫米,雌性79毫米左右。头宽大于头长;吻端圆,鼻孔略近吻端;鼓膜显著,约为眼径的1/2。吻棱上有长疣;眼睑上密布小疣,其上眼睑内侧有较大球状疣;头顶部有许多大疣粒;体背面皮肤粗糙,有不同形状的瘰粒;其中大者多为圆形;瘰粒角质化成为深棕色;耳后腺大,几与眼相连;胫部胫部瘰粒大;跗褶不显著;腹面满布疣粒。体背面颜色变异大,一般为棕黑色、棕褐色、黄褐色或灰褐色,其上黑褐色斑或多或少,明暗不一;体侧色较深,

有的形成纵带纹;四肢背面黑色斑较少;体腹面浅黄棕色或黄白色。蝌蚪全长26毫米,头体长11毫米;体黑色,尾鳍黑色,末端圆。唇齿式为1:1-1/1;仅两口角有唇乳突。生活于海拔1700米~3700米的高山溪流、沼泽草甸。产卵于静水坑。繁殖习性与中华亚种相似。以昆虫为食。分布于宁夏(南部)、甘肃(岷县、卓尼)、青海(祁连山东南端)、四川(阿坝州)。


西藏蟾蜍Bufo tibetanus Zarevsky   TibetanToad

雄性体长62.5毫米,雌性体长74毫米左右。鼻孔位于吻眼之间;鼓膜椭圆形;内突长而

大,外突圆而小略扁平。皮肤极粗糙,背面满布大小不等的圆形瘰粒;吻棱上有疣;上眼睑内侧有3~4枚较大的疣,其前后分别与吻棱和耳后腺相接,沿眼睑外缘有一疣脊;耳后腺短而宽,成豆状,腹面满布疣粒;胫部无大瘰粒;有内跗褶。体背面橄榄黄色,有不规则的深色斑纹,尤其是沿脊线两侧的深棕黑色纹更为显著;背中央有1条蓝灰色宽脊纹。卵径18毫米~2毫米,黑色,植物极黑棕色。蝌蚪全长31毫米,头体长13毫米左右;体和尾鳍均为黑色,尾末端圆:唇齿式为:1-1/Ⅱ;仅两口角有唇乳突,偶尔有副突。栖息于海拔2100米~4300米高原草地的山边地内石下或土坑内;多在静水塘内产卵;蝌蚪生活在静水塘,多底栖在水草间。成蟾多以昆虫为食。分布于青海(囊谦)、西藏(东部)、四川(甘孜州)、云南(德钦、中甸)。


圆疣蟾蜍 Bufo tuberculatus Zarevsky Round-warted Toad

雄蟾体长67毫米,雌蟾74毫米左右。头部无骨质脊棱,一般鼓膜小而圆,吻棱略肿胀。皮肤粗糙,有稀疏瘰粒,头顶及上眼睑有小疣,均具黑刺。后肢短,胫跗关节前达肩后;趾侧缘膜显著,第四趾具半蹼。背面黄褐、灰褐或橄榄灰色,上有深褐色或黑色斑,有的斑成不很规则的线纹;腹面黄白或浅褐色,一般无斑点,少数散有灰色或黑褐色斑点。雄性内侧3指有婚刺,无声囊。生活在海拔2600米~2700米的河谷地区。白天一般隐匿在水沟或静水坑附近的杂草丛中、石块下、土隙内及农作物丛下。黄昏后频繁活动在农田杂草地内或在路边。分布于四川(巴塘、乡城)、云南(德钦)、西藏(芒康)。


达纳特蟾蜍Bufo danatensis Pisanetz   DanateaToad

雄蟾体长72毫米,雌蟾80毫米左右。头部无骨质脊棱;鼓膜显著,椭圆形。雄性皮肤满布大小瘰疣,其上密布小白刺,雌性瘰疣稀疏光滑。第四指长,约为第三指长度的2/3。后肢短,胫跗关节前达肩部或肩后;趾侧缘膜宽,约具1/3蹼。背面橄榄色或浅绿色,或为灰黄色有绿色斑点:腹面乳白色,个别有稀疏深色斑点。雄性内侧3指具黑色婚刺,具单咽下内声囊,具色素。卵径1毫米~15毫米,黑色。蝌蚪全长41毫米,头体长17毫米左右;体背及尾肌深灰色,尾鳍色浅;唇齿式为I:1-1/;仅两口角有唇乳突。一般生活在海拔1000米~3200米的地区。能适应干旱环境,在灌从草地及绿洲地区甚至沙漠边缘都有其踪迹,垂直分布最高可达海拔近5000米。常栖于土洞、地道、荒地及住宅附近,3~4月成蟾夜间即出外活动和觅食,4~5月为繁殖盛期,6月蝌蚪即完成变态。分布于新疆、西藏(扎达)。


花背蟾蜍Bufo raddei StrauchSiberian   Toad,Piebald Toad

雄蟾体长57毫米,雌蟾59毫米左右。吻棱明显,颊部向外倾斜,鼓膜圆而显著,耳后腺大而扁。前肢短粗,指细而尖,第四指甚短,其远端达第三指中部,其长约为第三指的1/2;掌突2;内突较大,外跳突甚小。皮肤粗糙,头部、上眼睑及体背面密布大小不等具有小白刺的疣粒,疣粒上有红点;腹面满布扁平疣。雄性体背呈橄榄黄色,雌性多为橄榄绿色,上有明显的酱色花斑。雄性内侧3指基部有黑色婚垫,具单咽下内声囊,声囊无色素。卵径14毫米,动物极黑棕色,植物极黄棕色。蝌蚪全长49毫米,头体长19毫米;体背面和尾肌深灰色,尾鳍无斑;末端钝圆;唇齿式为1:1-1/日;仅两口角有唇乳突。适应性强,在海拔600米~2700米均有分布。能栖息在半荒漠地区,也能生活在盐碱沼泽地、林间草地、沙荒湿

地,经常钻入土洞、石穴中。产卵期在3月下旬至6月上旬;产卵于静水坑、池塘、水沟、水泡子等,卵排列在胶质管状卵带内,内含卵约3000粒。捕食地老虎、蝼蛄、蚜虫、金龟子等多种昆虫及其幼虫。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东、河南、山西、陕西、内蒙古、宁夏、甘肃、新疆(?)、青海、安徽、江苏。


鳞皮厚蹼蟾Pelophryne scalpta(Liu and   Hu)Hainan Little Toad

体小,雄蟾体长21毫米,雌蟾26毫米左右。体扁平而窄长,吻盾形;鼓膜一般明显,上颌无齿。体背腹面满布小疣,无耳后腺,四肢背面有白色刺疣,咽喉部至胸腹部疣粒密集似鳞状,肛孔上方被浅色三角形皮褶所覆盖。指宽扁末端膨大成吸盘状,指间具蹼;后肢长胫跗关节前达眼部;第一、二趾内侧几全蹼,其余趾间基部具蹼。背面棕褐色,两眼间有三角斑,背部有2个“Λ”形深色斑;腹面土黄色。雄性第一指上有乳白色婚垫,具单咽下内声囊。卵径25毫米,乳白色。生活于海拔350米~1400米常绿阔叶林区内潮湿的小山溪附近。成蟾常栖于溪沟两侧落叶间或石块上,行动缓慢,4月底至6月雄蟾发出略带颤抖的鸣叫声。分布于海南(五指山、吊罗山)。


中文电脑版网址:http://www.cccyxxw.cn

中文手机版网址: http://m.cccyxxw.cn

蟾蜍 蟾衣

电话:0573-87881888(兼传真)87881777
手机:13806706985(请先打电话再加微信)

海宁市龙头阁两栖爬行动物研究所所长蒋张林微信手机同号:

手机:19884323077(微信同号) 13606736528



分享 :